无忧总结网 >地图 >工作计划 >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时间:2023-04-25 无忧总结网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5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资料《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要了解一下文档,绝大多数人在写作前会看看类似的范文。学会正确的使用范文,不仅高效,而且省时省力,我们自己怎么写出一篇范文呢?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的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

(2)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够好,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

二、复习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三、复习重点:

1、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10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

2、通过复习、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正确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难点:

1、进一步明确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选择并运用恰当的重量单位。

2、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基本关系,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复习措施:

1、走进新课程。找课堂要质量。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在复习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在复习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六、补缺措施:

1、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多说、多做,能在同伴的帮助下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2、每天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过关。做到每天堂堂清,不拖欠。

3、对学困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对他们温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喜欢数学。

复习时间表:18周:8课时

1.“表内除法”的复习。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4.“克和千克”的复习。19周:8课时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6.“解决问题”的复习。

7.“统计”的复习。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篇2)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7名,其中男生19名,女生18名。该班学生多数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像于伟铭、侯晶蕾、黄陈洁、谭杰等。少数学生的思维反应较慢,堂学习能力较弱。如尹梓鑫、李子建、谭祖红、谭罗林、李朵林等。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学习较为努力,目前在低年级段班级学习成绩较平均。

二、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三、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复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画直角,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推力能力。

五、复习的具体措施

1.面向全体,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

2.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的计算的复习,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速度,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在复习巩固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复习效率。

4.注重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个别辅导。

6.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强调读题-定要多读几遍要读明白,强调细心抄写数字,细心计算。

7.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班级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形成和提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数学学习。

8、复习结束时,让学生在全班中交流问题中的哪些问题在总复习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复习收获。

六、复习时间安排:

1、长度单位 1课时

2, 100以内的加减法 2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4、表内乘法(一)(二) 2课时

5、观察物体和统计 1课时

6、数学广角 1课时

7、应用题 1课时

8、综合复习、查漏补缺 5课时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篇3)

紧张而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结束。为了在的期末复习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制定一下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是二(2)班和二(6)班,2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但6班的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的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

2、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够好,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

二、复习内容:

1、解决问题。

2、表内除法(一)。

3、图形与变换。

4、表内除法(二)

5、万以内数的认识。

6、克和千克。

7、万以内的加和减法(一)。

8、统计。

9、找规律。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习,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准确辨认锐角、钝角;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复习重点:

1、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10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

2、通过复习、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正确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复习难点:

1、进一步明确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选择并运用恰当的重量单位。

2、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基本关系,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六、复习措施:

1、走进新课程。找课堂要质量。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生互助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在复习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在复习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8、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重点指导学困生,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10、复习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补缺措施:

1、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能在小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2、每天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过关。做到每天堂堂清,不拖欠。

3、对学困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对他们温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喜欢数学。

七、复习进度与时间安排:

1、万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

2、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2课时

3、用数学知识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2课时

4、图形与变换、找规律、统计、千克和克。2课时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篇4)

一、复习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习原则

1、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三、复习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篇5)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二、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笔算加、减计算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5.继续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三、复习重、难点: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诀表是教学重点:难点:画直角,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dlbdf.org/gongzuojihua/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