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总结网 >地图 >实用资料 >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06-02 无忧总结网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通用。

俗话说,实践是智慧的源泉,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一些报告,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无忧总结网小编已经按照您的需求为您准备了一份“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的文章,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那么,调查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以《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来分享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留守儿童的境遇令人堪忧,查字典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2

在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成长环境中缺乏爱和价值引导,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发育异常。为此,信阳实践小组成员前往河南,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调查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复兴儿童公益基金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极大地启发和启发了我。

7月23日下午,采访组成员采访了河南省复兴儿童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综合交通管理部主任韩晓燕介绍说,他们重点为留守儿童运营的项目是“团圆之家”项目。“团圆之家”项目旨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小学或村委会设立团圆之家,配备基本的通讯设施,让这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电话联系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减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失,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之路。目前,这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韩晓燕部长特别提到,基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改变留守儿童父母的观念,希望他们更加关注儿童。的确,在以往的实践活动或志愿活动中,我们往往侧重于物质层面,比如书本、书包等学习工具或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发放。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也逐渐增加。然而,由于缺乏沟通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父母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此时,父母的关心和引导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调查和实践活动,通过我们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向学校和社会传达爱。通过微博的便捷转发、微信平台的宣传、志愿活动的开展,改变社会和家长观念的,可能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政客,而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正是因为我们微薄的力量,才成就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食欲,只有精神力量才能打开心灵的净土,带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道路。城市化进程中,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照顾。韩晓燕部长举的例子一次又一次触动了我的心,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需要做的可能是深入农村或山区,带上我们收集的铅笔盒和书籍,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与父母和社会之间架起爱的桥梁,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引导,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关心身边的每一个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贡献我们的努力。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才能有其真正的内涵,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发扬自己的风采,实现人生的价值。

传递爱,传播爱。我们在路上了。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3

家访对象小学五年级3班

家庭住址

家访人:

家访经过:我吃完早饭后,九点钟左右,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东关,经过打听找到了杨猛家。当时,他家刚吃完早饭不久,杨猛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杨猛奶奶明白我的来意后,非常高兴,赶紧把我让进屋,极其热情。通过一阵交流,更加了解了杨猛家的基本情况。杨猛奶奶也比较健谈。她首先向我说明了杨猛在家的表现,总体来讲,不是找几个朋友玩,就是看电视,很少看书学习,平时,比较惧怕他父亲,而我说他,总是私似听非听。杨猛在旁边听着,没有吱声。然后,我向其奶奶介绍了杨猛在学校的几点表现:从思想上来讲,心里非常想学好,很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学习态度上讲,学习比较认真,上课基本上能比较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动表现自己,作业潦草。从学习习惯上来讲,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动地在老师地的强迫下去学习、看书、做作业。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没有找到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的来讲,需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明确目标,坚定理想,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从与其奶奶的交谈中,也知道了杨猛的爸爸对其要求甚严,期望杨猛能出人头地,长大后有一番作为。希望老师对杨猛的要求更严格一些,更严厉一些,从而使之成绩能够有所突破。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对孩子不要太严厉,主要是引导,循循善诱。二是老师今后尽量给予杨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长和班主任及老师多加交流和沟通,也希望杨猛能懂得老师、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中去。最后,我看已经十点多了,提出回去,杨猛奶奶把我送出家门。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4

调查内容:南芹小学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xx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校现有学生603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101人,占学生比例的17%。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为89人,占学生比例为15%。在这些数字中,尤其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数量更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一、基本概况

我们校所处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种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情况最多的,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分析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根据本校的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一般在低年级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优生的成绩还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多数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夸张的话来说,孩子的成绩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学生由班级的前几名,掉落到班级的后几名。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父爱母爱,生活中的很多困难无人倾诉,成长种的困惑无人及时的引导和排解……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

四、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对于个别班级中的学困生,教师采用一对一帮扶措施,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爱,排解他们孤独的情绪。

2、通过班级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让这一部分儿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而让学生不至于去怨恨父母在他们童年时期给他们带来的阴影。

3、在班级中国成立帮扶小组,让学校好的学生一对一帮扶这些留守儿童。其实这些儿童本事并不笨,只是由于对于家长不在身边。因此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期间也可以获得爱的。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5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守在了农村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据20xx年的五普资料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20xx万人,而且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据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18岁以下占总流动人口的19.37。可见留守儿童面很大。据某项调查显示:父母双方出外打工的占12.1,一方出外打工的占51.8,单亲和孤儿为6.2。

令人担忧的不仅是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更是他们那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监护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因此没有足够的精力与心思招顾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示:进入初中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为88。

二、缺乏抚慰,身体健康令人担忧。

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城内的调查显示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受歧视,9.5的留守儿童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因此,留守儿童很容易会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落叶,时常无所适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9.8,55.5的留守儿童有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的性格特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一项调查就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

三、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

据调查,52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做饭,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做家务,92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上述种种不得不令人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前途担忧,针对上述状况我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一、班级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这样即可增加他们的心理倾诉渠道,又是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二、定期召开会议和主题班会,从心理上重视他们;

三、师生互结对子。这样既实用又是能保证留守儿童得到关怀的最后防线。

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早日成为祖国明日的栋梁!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6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018万人,农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务工人员129.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6.0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社会群体,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了解临沂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妇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苍山、平邑、临沭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采取抽样的方式,对300名5--17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学龄前儿童5名,学龄儿童295名。他们当中男性留守儿童165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55%,女性留守儿童135人,占45%。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32.7%和61.7%,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5.7%。38.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占32.7%,与父亲一起生活的仅占5.6%。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51.7%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295名学龄留守儿童中,47人学习成绩优秀,占15.9%;106人学习良好,占35.9%;129人学习成绩一般,占43.7%;10人学习成绩较差、3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辍学,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面哪些想法”问题中,38.5%的留守儿童选择“想早点长大独立”,36%的留守儿童“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儿童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思想,4%的留守儿童“想离家出走”,且多为男孩。以上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了解情况。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总数的59.7%。49.5%的监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知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33%的认为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参加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有29.5%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关心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31.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校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建议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并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一、导言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

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

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因此,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

为一个亟需正视的社会问题。随着全国范围内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

注,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也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群

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

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

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按照

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随着进城就业农民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先生指出: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如果农民

工子女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那他们

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从目前的资料看,国内对留守儿童问

题的研究非常多,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官方方面。但绝大部分的研

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对农村留守儿童问

题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大都分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

守儿童存在问题、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等几部

分。鲜有完全针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活动。正是基于此,我们资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睢县农村留守儿童调研小组希望

在此次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模式探索”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开展调研活动,并通过此次调研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探索出一些新方

法、新途径、新手段。通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

时深化自身的认识。

二、调研分析

(一)调研目的地的留守儿童情况

按照当前社会的主流观点,本次调研活动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含

义界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少年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且时

间在半年以上者。首先从宏观上,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

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居全国首位。根据河南省教育

厅xx年7月统计,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男女总数达到了1002.2071

万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201.8118万名留守儿童,占义务教

育阶段儿童总数的15.20%,其中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有127.8124万人,

占小学阶段的14.40%;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有73.9994万人,占初

中阶段的16.08%;在寄宿制学校上学的留守儿童有59.3004万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的29.38%。其次从微观上,据睢县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睢县全县14周岁以下的留守学生有4

万人左右,占全区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30%。从睢县的统计情况

看,睢县的80万人中有近22万的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约占全

县人口的27.5%,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70%。全县留守儿童经

过统计有18367名,其中小学生有7125名,初中学生有11242名。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除去有父母一方在家的,其中的95%是由爷爷奶

奶或外公外婆照看,5%是被托付给其他的亲友照看。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在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许多留守儿童长期和爷爷奶

奶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不是很适应,由此造成农村

留守儿童饮食上的不能保证。在调研过程中,有的留守儿童就提及到

过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是感觉不好,当爸爸妈妈回来时自己的生活

会改善。而且据仲集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相

比在衣着上有很大区别。首先表现在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的孩子衣着

都比较干净,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衣着则比较脏,这是在生活上

缺乏关怀的表现。其次这一现象最突出的时间就是季节变换的时候,

在换季的时候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的孩子夏天穿的就是夏天的衣服,

秋天穿的就是秋天的衣服,比较符合季节的变化特征,而父母外出打

工的孩子则不是这样,经常会出现天热了还穿着厚衣服,天冷了还穿

着薄衣服的情形。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保障不是

很充分。

2、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

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这一

关键时期却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

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和心

理失衡,因此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内

心空虚、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任性、极端、暴躁,有的

甚至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甚至是小偷小摸等恶习,

有的则是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行为偏差、性格扭曲和心理逆反。但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关爱,从他们的眼神

里很难找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

过早地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渴望着父母的爱抚。总的来说,亲情

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临时

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这些人的年龄较大,还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

化层次普遍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的方

法往往不是很合理,有时对孩子照看不到,有时对孩子过分宠爱。而

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很少能在学习上给孩子们

以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上还是沿袭老一套,在同孩子

的交流和沟通上存在鸿沟和障碍。

4、留守儿童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打工,和

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十分有限,这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缺乏亲情的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

孩子在生活上难以得到好的照顾,以至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进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此外,留守儿童在

成长期间由于缺乏抚慰与关怀,在以后也会在亲情的培养方面产生消

极的影响。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在平日的表现中大多数留守儿童表

现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的特征。其通常表现为不讲卫

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则行为习惯较差,

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

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以至成为老师和邻居们眼中

的“问题儿童”。

6、在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学习积极性较低。 在

农村,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属照顾的,

而这些人的文盲率普遍较高,这些人读书写字都是问题,更无法对孩

子进行学习上的辅导。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良,衍生了“不上学也

可以外出出来打工挣钱”的错误想法,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有些农

村泛滥成灾。但影响更为深刻的是,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给留

守儿童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不上学,只要外出打工就能赚到钱。因此

更加不好好学习,甚至认为上学花的那些钱是“冤枉钱”。我们的了

解中,老师说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的成绩

是在中等偏下的程度。

7、留守儿童生活条件不平衡,精神世界空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

长期在外打工,家庭亲情对他们的照看不周,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其他

儿童的情况也迥然不同。加之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没有相应的素质教育

课程,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

精神世界的空虚。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通常为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他们在知识上、精力上、经验上都缺乏对孩子精

神方面的关注和帮助。这些因素致使一些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空虚,

由于平时无事可干、无人在管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和日常行为,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产生了一些诸如自卑、孤僻、

情绪低落等情绪。

8、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安全问题存在较多。留守儿童安全方面的

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他们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且自

制力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在走访过程中,校长和不少

教师都提及了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问题,一

方面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又由于年龄、身体

等各方面的原因,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从而容易

导致留守儿童被伤害或伤害他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模式新探索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解决的重点或者是核心就是留守儿童

的发展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留守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

中由于家庭因素的缺失引发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其它问题。所以我们

认为,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所探索的方法和措施都要会让着这

个核心和关键来展开,或者能为这一核心和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

的便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调研小组的全体成员也认识到农村留

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

各个方面都予以关注。只有我们联合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

面的力量,形成一种共同的工作机制,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采

取措施,这样才有可能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重大问题得到较为妥

善的解决。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8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四、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9

一、背景目的

县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县有农村留守儿童6005人,全县学龄儿童34675人,占17.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0xx年颁发了《岐山县儿童发展规划(20xx—20xx年)》。近年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发挥优势,深化调查研究,组织关爱活动,健全关爱网络,强化家教指导,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xx年以来,共组织“六一”慰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维权救助”等项目活动共计58.8万元,县妇联把留守儿童相对突出的京当镇和故郡镇作为试点镇。目前,我县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正在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在总结几年来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县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从工作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健全关爱服务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近期,县妇联开展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专题调研”活动,初步提出关爱服务机制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组织保障等,推进关爱服务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效化,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构成要素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是指针对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围绕关爱服务,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责任主体和社会参与,所提供的补偿性措施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基本原则是:以党的xx届xx全会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的工作模式,坚持多措并举、关爱服务的相应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责任主体是: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一是关爱机制:包括领导小组、责任分工、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

二是关爱网络:构建政府保障、学校教育、家庭监护、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相结合的关爱网络。

三是关爱阵地:学校、家庭和镇村组(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重要阵地。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主阵地,建在镇村组(社区)的妇女儿童之家、校外辅导站、青少年活动中心、托管机构等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依托。家庭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重要基础。

四是关爱队伍:主要由精通、作风扎实的专业工作队伍;教师、心理、法律组成的专业队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队伍组成。

五是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展专职亲情抚慰、结对帮扶、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家教指导、技能培训、安全保护等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活动。

三、运行模式

一是注重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利主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承担着主要责任和义务。政府应牵头整合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政策、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社会福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注重以学校为重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弱化,对留守儿童负有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弥补和完善。鼓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在寄宿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注重以镇村组(社区)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要以村级农家书屋、活动中心为基础,通过“代理家长”和“邻里帮扶”,采取托管的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课外的作业难题。以乡规民约形式推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制度,建立安全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配合学校和家庭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安全管护。

四是注重以家庭为核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强化留守儿童家长责任意识;明确约束规定,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家长自律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倡导、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或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促进留守儿童减量化。

五是以社会参与为支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通过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媒体宣传引导等,构建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柱;发动社会各界和志愿者提供实质性的关爱和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关爱资源的不足,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动态信息。以准确、全面、共享为原则,定期监测、层层建档、及时汇总、深入分析、准确评估和共同使用留守儿童信息库,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详实可靠依据。

二是法律政策。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根据实际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义务教育等有关制度,强化和支持家长履行对子女的监护教养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三是监督考核。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纳入县、镇、村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纳入基层考核,纳入义务教育检测指标体系和教师考评考核,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的各项措施发挥实效。

四是统筹机制。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专项经费、建立关爱基金,多渠道开展社会筹资等方式,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中专职人员队伍、阵地建设、专项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经费的落实。形成教育牵头,妇联、综治、团委和关工委、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推广典型经验,解决突出问题,合力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响水县运河中学 孙光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界定:“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研究目的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价值

我校是一所乡镇的寄宿制农村中学,学校中留守儿童较多,所反映出来的学习、交往、甚至心理问题都比较多。首先,由于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加上学生自律能力较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其他学生,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迟到、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由于父母无暇顾及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的渠道,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因而许多儿童表现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焦虑自闭、悲观消极……长期下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再次由于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遇事容易焦虑紧张的现象。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教育对策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分析主要学习问题及成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以留守儿童学习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找出解决“留守家庭”后顾之忧的对策,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不出现“断代”而努力。

4.打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构建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5.探寻和积累切合农村初中实际的、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6.让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主要内容:

1.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2.农村初中留守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可以从做人、做事、学习、交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案的研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

4.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真诚待人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做事认真负责习惯的培养研究;正确交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

5.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排除的对策:人际关系的培养 ;健康心理的培养;自我认定意识的培养;关爱他人意识的培养。

6.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节假日安全的培养研究:自救的培养研究;安全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自爱、自控能力的培养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应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2)“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留守儿童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3)“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研究。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以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讨论研究,寻找一条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总结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对策。推广经验,写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准备成果验收。

(二)主要措施

1.调查: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

2.收集第一手资料、数据、事例,分析、整理资料。

3.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数据库、留守儿童德育管理体制。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的分析

首先,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课题提供了社会背景条件,国内外已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其次,课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教师具有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他们先后参与了学校的多项课题研究,许多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学能力,强化了教学研究的意思,提高了研究能力。可以说,组织的本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具备了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动就是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课题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初中,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开放的观念、对新事物的`敏感与热诚是我校教师重要的特色。前期学校开展的“让爱伴我成长”手拉手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有着丰厚的资金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培训的行动研究思路,组织了一批脚踏实地、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参与本课题研究,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

有了以上条件,加之本课题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是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响水县运河镇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运河中学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区域内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有好转趋势。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王生国,担任本次课题的组长,在课题研究组要是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孙光,担任本次课题的主持工作,将协同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邓洪国,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朱从虎,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国海,协同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宗开道,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工作。

单以云,主要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刘宝,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高磊,主要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王栋林,主要负责开展个案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单康中,撰写相关的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龚成兵,负责对留守儿童相关资料及个案、论文,图片、影像资料等的收集和整理。

杨琳,负责撰写相关的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了解留守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撰写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1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5—20xx年2月6日

调查地点:xx乡村

参与人员:谢建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照看。农民的收入虽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却失去父母的爱,学习无人监督和指导,孩子的教育成了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农村的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丢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虽然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这还是有一些负面影响,如留守儿童问题。

我走访了xx市政府,调查显示:xx市有2000万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我到xx市正阳县永兴乡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一下几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数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孩子在家里无人辅导。由于老人在家有家务,他们很少或没有参加家长会,也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孩子的文化成绩很低。这种趋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缺乏父母爱,性格心理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缺乏父母的爱,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利于孩子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改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厂增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交通便利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

2、地区教育差异和教育制度的限制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3、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三)对问题的建议

1、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并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2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习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通过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态度分化现象严重。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二小的袁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监护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这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本文来源:http://www.dlbdf.org/shiyongziliao/1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