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社会读后感(集合五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缘社会》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1
前一阵子看完了由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制,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无缘社会》,全文以几个典型的“无缘死”为剖析,深入分析了“无缘社会”的现状,在此我讲几句我的个人感受。
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和家里的亲友逐渐失去了联系,有的中年人父母逝世,和手足亲友关联甚少,身世飘零,工作环境成了这样的人和社会关联的唯一纽带。如果他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工作即经济来源,又无法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融入社会,原来单位的同事也逐渐和他失去了联系,这样就会造成一个人家庭破灭,妻离子散,那么他每一天都孤独的活着,某一天出了意外,或者独自死在出租房里都无人问津,这就是所谓的“无缘死”。
在如今充满个性化的时代,独身主义似乎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自得其乐,不用去承担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用去承担子女教育的痛苦,似乎除了孤独什么都好。
还有一点,现下许多年轻人抱怨现实中总是很难遇到三观相同的朋友,因此“社恐”也成为当代年轻人一大通病。诺大的城市里,太多人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工作的时候看似说说笑笑和旁人无异,可谁曾想,他们在深夜里忍受着深深的孤独,生活学习压力是一方面,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种现象最终会是:你可以在一个大城市永远不为人知的生活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放弃了这个社会,你在世人眼中也是无法被理解的,有的人在放弃社会之前,就已然被社会所抛弃。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而孤独,都是一座孤岛。你永远都不了解你的邻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永远都不会认识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你永远不会把同事当作朋友,你和朋友短暂的相聚只不过能缓解你暂时的孤独,但它只会让你在深夜里长叹哭泣。
茫茫书海中,当我们读到这本书会突然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巨轮在向前滚动,我们这样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多,“无缘死”这三个字,离我们是如此的接近。
我们不妨试着改变现状,从对陌生人说“你好”开始,试着大胆走出去。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2
读完了。挺丧的一本书。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是件多大的事儿。不过就是老生常谈的那些关于孤独的事。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比起无意义的社交不如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读的时候,慢慢就发现我所处的情境和这些真正与社会彻底断绝的人来说是有显著差别的。我虽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愿随时都可以回到其中。而这些“无缘”的人却是与社会彻底切断了联系。无人问津。
无缘社会的人大多指退休后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各自有家庭。逢年过节见上一面,来往自然不比从前。而退休后,和单位上的人接触次数以加速度递减。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亲戚朋友更是长久的断联。街坊四邻就更不用说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戒备心,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早就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老人此生并未结婚,或并无子女。想想每天醒来都还是那个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无论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爷爷奶奶。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如果被自己后代忘记,这些过世的先辈们在阴间都会魂飞魄散。想起我曾经梦到有天婆婆过世,我竟怎么也想不起她的模样的绝望悲凉。人啊终究需要某些关联。
孤独真是无所不在无坚不摧。虽然我仍处在社会的大潮中,并没有被抛弃,并没有被他人遗忘,但我仍然无时无刻每时每刻感到孤独。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看得我触目惊心,深深地感觉到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
这本书是日本的一个节目组试图探索那些无主尸首的人生,探索他们的人生轨迹,希望知道他们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也试图探索为什么日本“无缘死”的人数不断增多。独居起因中,最多的是配偶死亡,这些老人们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他们忍受着孤寂,独自生活着。而对于那些终身未婚的人,工作就是他们与这个社会唯一的联系,而一旦他们失业,就会变成无缘人,“与别人失去联系,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他们没有深交的朋友,也没有密切联系的亲属,活着的时候从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被切割出来,死后也因为无人认领尸体而无处可去,这种断了人际关系而孑然独处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孤独,死去的时候也很孤独,连丧礼也无人操办。
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即为“无缘死”,这些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却一点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后孤独地逝去。那些尸体有的被埋到无名氏公墓,有的因为无地可埋就变成无名氏骨灰,或送到医学院变成无名氏大体老师。大多数的`捐献遗体是死者出于希望对医学进步有所贡献的理由在生前就进行了登记,希望自己死后将遗体捐献出来,但是光靠主动捐献的“志愿遗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会接受路毙者或无亲属死者的遗体。
记得当时上解剖实习时老师也说过大体老师大多是流浪汉。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父母喜出望外,但仅仅因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到了人生的终点被作为捐献遗体编上号码,安放在没有任何人会来探望的地方。被切割地七零八落之后化作一抔无名氏骨灰。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深切地体会到就算是我们,如果人生道路走错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种问题,说不定也会成为独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绝不是仅有某个特定群体才会孤独老死,这些“无缘死”的人们有些在年轻时有很好的工作,也赚了很多钱,但是可能是由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在中年时离婚以后,他们就失去了家庭,这导致他们的晚年会变得无比孤独而凄凉。
现在的我还没有走进婚姻,也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真正意味着什么,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最大的收获便是隐约触到了家庭的真正含义,也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老无所依这几个字所包含的巨大的悲凉。
最后贴一段在别处看到的话,“男人的幸福来自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玩弄自己的家庭,在你顺利的时候也许还不是问题,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的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4
这一天和往常一样,女孩在房间玩耍,爸爸和哥哥都已经在沙发上“睡着”,炭烧炉边的妈妈一直在给火炉加碳,妈妈来到房间把女孩拉出去,面无表情的给了她一把白色药丸,妈妈对女孩说:“吃下去吧,吃下去好好睡一觉。”说完妈妈就吞下了自己手中的那把白色药丸,然后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准备“睡觉”。小女孩不知道口中的这一把药丸是什么,只知道放在嘴里不像平日吃的糖果那么香甜可口,吐出药丸后她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睡前她将房间门虚掩。。。。。。警察发现她的时候,她即将被炭火产生的有毒气体损伤到大脑,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后才保住性命,然而家里其他人全部已经死去。这是女孩的母亲策划的集体炭烧自杀事件,最后只留下了女孩一个人在世上,这一年女孩七岁。
这是一部日剧女主人公的身世故事,是什么样的绝望才能让一个曾带着激动的心情嫁给自己爱人的女人、带着喜悦的心情生下自己与丈夫结晶的母亲,去忍心把曾经的这一切美好毁于一旦。故事的结尾也无法得知原因,但是不禁也让人开始猜测,她到底为什么如此绝望?社会给了她什么?身边的人给了她什么?
归纳在仅仅几行字里的人生终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是父母的孩子,慢慢的,我们是学校的学生、老师的学生,我们走出社会,我们是岗位上的一分子,慢慢的,我们成家,我们成为孩子的父母。。。。。。这一切看来都是一个人最正常的人生轨迹,我们都与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关系网所笼罩,我们甚至讨厌这样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却不得不注意,它的反面正在日本像病菌一样蔓延。他们与整个社会断绝了关联,渐渐的活在一个人的孤独星球上,成为了“无缘人”。这样的“无缘人”,也许是死在自己孤身一人的房间直到尸体腐烂才被人发现,也许是死在一个人散步的路上被人发现后却怎么也无法查到原本的身份,最后只是一纸简短的讣告,简短到连死者名字也无从得知,只是一张菲薄的纸页,就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他们又是为什么走到了如此地步?社会又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又承受着怎么的人生?为什么人们会渐渐失去与社会的关联而“无缘死”?他们本来与家人有“血缘”,与故乡有“地缘”,与公司有“职场缘”,这些“缘”与“纽带”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
无人送终的生命终点
随着不婚者、离婚者的增多,“无缘人”不仅在日本逐渐上升,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开始逐渐出现。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以轻易地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独自生活即使包含着“无缘死”的危险性,但这种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也是不争的事实。
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害怕孤独的生物,为了和这个社会保持联系,费尽心思、小心翼翼的去和周围的环境打成一片,默默遵循着自己哪怕不喜欢的原则,默默忍受着哪怕自己讨厌的生活方式,最后忍受不了开始抛却一切。多少人开始追求着独自一人生活的快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很多人来说,婚姻和家庭只是经济负担的加重、只是生活质量的下降,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为什么要去选择婚姻和家庭呢?这是大多数不婚一族的想法。对于已婚者不要孩子的一族来说,两个人在一起是最美好的,养一个孩子实在是不容易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选择两个人简单的生活就好呢?这是大多数已婚者不要孩子一族的想法。
然而等到了老年,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相继成家,而自己要么是一个人,要么是失去了老伴,逐渐就会沦落为“无缘人”,最终也会走到无人送终的生命终点。
在日本,每年有多达32000人“无缘死”,绝不是仅有某种特定群体的人才会孤独老死,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也曾把孩子培养成人,或许自己也是在父母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而他们最终走向了一个人的孤独星球。在中国,随着城市化快速扩张,楼层便捷性的建设,便于独立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开始弱化,收入不稳定的非正规雇佣更为广泛。。。。。这些都将预示着独自生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也许在一栋电梯房里居住了十年,你却还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家人朋友聚会时你看手机的时间远远多于跟他们交流的时间;一个人生活的便利让你不再尝试去找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也许下一个成为“无缘人”的就是你自己。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人人标签自我个性,人人追求自我,人人无畏自我决定,但是当我们走到人生终点那一刻,真的能承受得起孤身一人吗?如今,“无缘社会”加速扩展,因失去关联而孤立的人正在不断增多。但是,变得孤独并不可怕,我们希望孤立的人展望一下周围,在你的周围肯定有只需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人际纽带的容身之处。其实,独自生活既不可怕,也不可恶,因为现在已经到了独自生活理所当然的时代。一个人一个人的“个”=“孤”。所以虽然人们逐渐不再以曾经的那种强劲纽带结合在一起,但我们可以代之以宽松的新型“关联”来维系彼此。或许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吧。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不要觉得“无缘”与自己无关,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可能会变成孤独星球。“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说到底,人虽然只是社会中的小小一粒,却终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5
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后,立马被吸引了,当即放下了手头正在读的书,迫切地读了起来。
之所以迫切,是因为在这个面临结婚的年龄,我需要对于结婚与否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原以为结婚这件事是如同“小学毕业了就要上初中,初中毕业了就要上高中”那样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阶段性事件,但真到了这个年龄却猛地踩了脚刹车,犹豫了起来。
借着读完这本书的契机,来总结一下最近一段时间对于结婚与否这件事情的阶段性思考吧。
就我个人而言,想要结婚最强大原动力是担心老了或者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以至于造成无缘死。其实细细想来,即便是结婚了,如果真的得了无法自理的重病,不仅自己的生活没有质量,也会拖累另一半和孩子。所以我这条结婚原因是不成立的,结婚的动力怎么能源自于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信心呢?不管是一个人生活还是两个人生活,生活的质量都依赖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像书中所调查的那样,不管是结婚还是不结婚,生孩子还是丁克,最终都有可能面临无缘死,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以不变应对万变的根本。
无缘社会,不仅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缘,也指的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无缘。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相应的配套措施还没有跟上。于是书中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方向,令人深思。一是如何能让所有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不管是单身者还是结婚者,如何能安然的去面对自己的死亡,不再有这种无缘死的恐惧。二是如何能让人们去建立新的联系?旧的联系是指现有社会中因为结婚、工作产生的联系,一旦某人离婚或退休后,这些联系就都不存在了,就会陷入到无缘社会中去。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书中讲到,日本民间有团体为无缘者成了组织,组织成员既包括主动选择单身的人也包括被动单身的人。人们经常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诸如会不会使用工具、具不具备想象编造能力、能不能大规模合作等等,我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对于孤独者、弱者的态度及措施。自然规律弱肉强食,集体对于没有效用的个体,往往是采取抛弃的态度,比如一只迁徙的角马受伤了,角马群是不会成立“角马受伤组织”来帮助自己同类的。但是人类则不一样,对待孤独者、弱者,还是应该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的。无缘者作为社会的孤独者、弱者,高度发达的社会在面对他们时,更应该拿出相应的社会方案去关爱这部分人,这才是作为人类应有的态度。
文末许愿,一来家人和自己身体康健,二来不管选择怎样的道路,都能成为“有缘”人。